第3輯(1987年)

•序 •陳其祥 •王守信 •姚卓英
•廖秀年 •林伯燦 •魏海蓮 •林柯秀英
•羅美枝 •史可堯 •林素湄  
 發揚愛心共造和諧社會──序「愛心的故事」第三輯

「協助改善社會風氣」是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成立時釐定的目的事業之一,基金會希望藉棉薄之力,共同促進社會之和平安寧。愛心獎的選拔、贈獎與表揚,正是為了達成「協助改善社會風氣」目標的做法之一,我們希望透過此一活動,讓人間充滿愛心,使社會各界都能以愛心助人,發揚愛的光輝。

愛心獎迄今舉辦三屆,第一屆於七十二年四月舉辦,第二屆於七十四年四月舉辦,第三屆於七十六年四月舉辦。第一、二、三屆愛心獎贈獎活動舉辦之際,蒙各方長官、友朋的協助與關懷,工作同仁的努力,得能順利進行。基金會有鑑於得獎人事蹟若能廣為流傳,當能鼓舞有心人的積極投入,引發更多愛心人士的出現,而有助於社會整體愛心的發揚,所以決定每屆贈獎後,都印行「愛心的故事」專輯,以廣為流傳。

愛心是我們社會趨於和諧發展、人類社會得能互勵為善的最主要憑藉,一、二、三屆愛心獎的三十位得獎人,他們有的關愛學子,諄諄善誘;有的熱心公益,功在地方;有的捨己為人、澤惠廣被;有的慷慨捐輸,嘉惠殘孤。其表現都足以感人,其正面的影響亦必深遠。

長年以來,本人有一個願望,就是希望我們的國家富強、我們的社會和諧。我也希望每一個同胞都有富足生活,每一個人都能發揮愛己之心以愛人,而使燒殺劫掠絕跡於社會,使我們的土地成為一塊不折不扣的樂土。

當然,人間樂土不會從天而降,必得吾人共同努力有以致之,願天下具有愛心人士共同努力,共同鞭策。

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創辦人 吳尊賢 謹識
一九八七年四月

 陳其祥默默行善扶弱濟貧

高齡八十八歲的陳其祥老先生,是第三屆吳尊賢愛心獎得獎人中最年長的一位。在他廿歲那年,步出台北師範高級部校門,正式踏入社會,到台灣銀行總行國外部任職的時候,因係第一次賺錢,感到非常高興。可是,他的寡母即告誡他說:「會賺錢並非能人,會省錢,又能經常做善事的,才算是能人。」由於他牢記著慈母這句訓戒,故自那年開始,便默默行善,扶弱濟貧,雖然經過了六十五個寒暑,而從未敢間斷。

他救助貧困的方式也與眾不同,每當他自報章上看到某人有坎坷遭遇,極需社會人士救濟的消息後,他即會把那份消息剪下,然後按址將捐款寄去。因此被他作為救助對象的剪報,迄今已達十餘本之多,其中也參雜著許多當事人的致謝信函,作為他行善為樂的美好回憶,有日文的,也有中文的。

他於民國前十二年生於新竹市南城街四十三號現址,一歲半時喪父,由寡母養育他及唯一妹妹長大。台北師範畢業後,次年進入台銀國外部服務。廿二歲因研究出利用台灣通草製造美術紙的方法,而獲國際連盟(現稱聯合國)的獎狀。次年,他即與人合夥,成立台灣通草株式會社,專門生產通草美術紙,自任總經理,員工多達一千六百人。廿五歲時當選為青年會會長,廿七歲被選為司法委員,卅歲即當選為新竹市議員及竹市三信合社理事。

當時日本政府對台灣人實施愚民政策,要台灣人改用日本姓氏,否則子女無法進入大專院校就讀。當時台籍同胞受到此種壓迫,令人深感悲痛,他的子女必須就學,而他又不肯改用日本姓氏,乃想出了一個辦法,將陳字拆開為「乃木田」三字,一家人改姓為「乃木田」,自己的名字改為「乃木田其祥」。其堅定的民族精神,曾被我國的最高當局獲悉,而派員給予嘉勉。

四十三歲,他當選為新竹州議員。四十五歲那年台灣光復,他當選為新竹三信合作理事主席,並被我政府聘為省轄新竹市政府財政科長,翌年被政府調任接受主秘訓練三個月後,派任為新竹市議會主秘職務,歷廿二年之久。至民國五十六年六月三日始告退休,那年他已六十九歲,為最高齡退休的一位主秘。

從他收集的許多救濟對象剪報中,有一則是今年一月十二日的剪報,報導通霄鎮四十三歲男子鄭忠助,因車禍不幸癱瘓,一家七口陷入絕境,他即寄了一千元去幫助這個家庭。又今年二月十八日一則剪報,報導竹北鄉一位黃姓婦人,因違反票據法被通緝到案,留下四個稚齡子女嗷嗷待哺,派出所主管周新南獲悉後發動募捐救助,盼助他們渡難關。他即寄了一千元給竹北派出所主管,託轉給這不幸家庭。

又有一張日文的剪報,報導他的樂善好施義行,被日治時代的總督獲悉後,報告日皇,而被日皇特別召見,並招待到日本皇宮遊覽御園風光,當時的拓務大臣永井亦設宴招待他。那年他恰好卅五歲,擔任新竹市議員的時候。

陳老先生對他這次榮獲吳尊賢愛心獎,感到很意外,他說:「救濟貧困,熱心公益,乃是做人的應盡義務,也是人人應負起的一份責任,不足誇獎也。」其虛懷若谷之心,由此可見。

 王守信含辛茹苦呵護孤童
王守信是一位虔誠基督徒,愛心廣被,為主傳播福音已五十四年。她今年八十二歲,年輕時在大陸上海基督教互助家庭,收容貧苦老人、無依寡婦及孤兒,先後受惠者達二百多人。四十年前來台後,在台灣南部,高雄、嘉義、六龜、美濃、屏東及山地鄉鎮,從事慈善工作,救貧恤孤,並創辦遠近馳名的「信望愛兒童之家」。

王守信女士,早年在上海有一個美好的家庭,先生在一家紗廠工作,並育有一個兒子。她廿七歲那年,當時年僅卅二歲的先生去世了,她親身體驗寡婦及孤兒的無助無奈。翌年她決心歸主,從此她一心傳揚基督福音。

民國三十六年來台後,起先她在台灣默默的佈道,走遍山地與平地各鄉鎮,至民國四十三年在美濃定居後,常見貧苦兒童可憐無助,尤其棄嬰、孤兒更堪同情,乃開始收養一名棄嬰及拯救將被賣入煙花之女童一名。不久陸續收容兒童增至十餘名,教會內無法容納,遂租借民房一棟以為孤童住處,生活極其清苦。民國五十年,為配合農地生產,遷居里港信國新村,此時兒童人數又增至二十餘名,居所無法容納,只好在里港的河床上,以甘蔗葉做為屋頂,搭建起平房一棟,充作院舍,並訂名為「信望愛兒童之家」。一棟茅草的院舍,建於河床上,四周是石頭,這樣的院舍,住了二十餘位兒童,怎經得起風雨摧襲?尤其颱風的季節,他們唯一能做的是──禱告。

經過多年的努力,如今終於擁有一棟二樓式建築,共有六個房間,一間是教室,兩間男、女寢室,這是建築在河床的卵石子上的,四周都成了綠地。現在政府要放領,「信望愛兒童之家」今後將成財團法人。

幾十年來,她默默地照顧兒童,不對外募款,但憑良心,現在從該兒童之家出去的已有四百餘人,他們散佈在社會每一個角落,更可貴的是,她對每一個人沒有任何祈求,唯一的願望是,就是要每一個人都用「愛心」去愛別人。現在尚有一百廿多位兒童接受她的照顧,就學中的約佔百分之七十,包括國中、小學、高中生及大專生,幼稚生及嬰孩佔百分之三十。

問她此次得到「愛心獎」有什麼感想,她謙虛的說:「照顧孤兒及稚童,是我的本分,五十多年來,從大陸到台灣,我一向如此。」談到他的兒子,她說:「他在美國的麻州難民區傳教,就住在越南難民營。」
 姚卓英促使殘障者自立自強
十八年來,姚卓英女士默默地為「友好復健技藝社」,付出她的青春與精力,看到社友們出人頭地,勇敢地站起來面對社會的各種挑戰,她既感欣慰,又深深體會自己責任重大。

七十五歲的姚卓英女士對於此次獲得「愛心獎」,感到十分意外,久久不敢相信她已得到這項殊榮。她認為,拿出愛心回饋社會,出錢出力,正是「己立立人」的本分工作,因此,她也常以此寄語曾經受惠的殘障者,能在踏出「友好」,投入社會工作有成後,亦能頂天立地,無私的共同為殘障福利而努力。

廣東平遠籍的姚卓英女士,南京金陵大學畢業,美國東北大學傷殘復健碩士。她曾一度赴英、兩度赴美,研習社會工作及傷殘復健,並前往荷、日、新加坡、菲律賓及香港等地,考察社會福利及傷殘復健措施,返國後創辦「友好復健技藝社」,學以致用,畢生奉獻於傷殘福利工作。

民國五十七年,姚卓英擔任台大醫院社會服務主任時,看到許多殘障者天長日久為殘障所煎熬,「失去了謀生的工具,等於喪失了生命」。所以她在台大醫院社會服務部服務了廿餘年,深切體會到應該為殘障同胞開創出一條生路,使他們能自力更生,挺胸昂首,做個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公民。因此她借用台大醫院復健部一隅,成立「友好工業社」,促進殘障者就業機會。

從一位技師及十三位殘障青少年開始,「友好」這個專為殘障者所設的機構,歷經千辛萬苦,在幾經變故和挫折,從台大搬出後,暫租金門街平房使用,隨後遷至和平東路後,又遷至新店行政街。名稱也於民國六十五年,正式更名為「友好復健技藝社」,導正外界視「友好」是營利商業機構的錯誤印象,從而奠定了穩定堅實的基礎。

目前,「友好復健技藝社」除了原設有的鐘錶修理、照相底片描修、機器刻印、複印機操作及修理外,更增開了英文打字、皮雕職種,不僅殘障社友能學得一技之長,在國際性技能競賽,社友亦能打敗各國好手,屢佔鰲頭呢!這一切都是姚卓英女士多年辛勤努力的成果。

姚卓英女士有關社會工作及傷殘復健的著作很多,她都將著作所得獎金及版稅收入,悉數捐設「潛園貸款基金」,濟助殘障青年。捨己為人,不計名利,從事殘障福利工作,歷久不輟,曾獲台北市「金駝獎」、美國友好國際協會傑出服務獎及七十四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。此次入選第三屆吳尊賢愛心獎,可謂受之無愧。
 廖秀年育英才四十六寒暑
榮獲第三屆吳尊賢愛心獎的廖秀年女士,在教育界服務四十六年,至今猶然小姑獨處。因熱心公益,捐資獎學,曾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,並蒙總統蔣經國先生召見。她是前桃園國小校長,也是現任桃園縣長徐鴻志念念不忘的啟蒙恩師。

今年七十四歲的廖秀年,廿歲畢業於台北州立第三高女(即現在的中山女中),就踏入杏壇,到桃園國小擔任老師廿年五個月。因為教學認真,表現優異,被派到桃園國小的分校──中山國小擔任校長,是當時全省第一位女校長,她服務了十四年又三個月。

她以愛心、熱心、耐心、誠心作育民族幼苗,桃李盈門。六十八年三月,省教育廳將她列入杏壇芬芳錄,予以表揚。

位於市區中心的桃園國小,全體學生家長及地方人士,於民國五十七年聯名陳情要求廖校長調返該校擔任校長,她因而奉派調回,又服務了十一個年頭,於六十九年榮退。

廖秀年老師雖蘊藏的是舊時代婦女的溫柔、慈愛、古雅,卻激湧著新時代女性的新思想幹勁,任事積極,活力充沛,不停奔波,不辭勞苦,為教育、為社會、為婦女…,永不歇息。所以雖退休了七年,仍然擔任不少公務,甚而因公忘私,廢寢忘食。還捐出退休金十萬元,並獲家長贊助,共集資八十五萬元,設立「廖秀年優異獎學金」,獎勵表現優異之學生。

有位同學家境貧苦,無法帶便當到學校,廖老師知道後,不但買了便當親自餵學生吃,還忍不住的淚流滿面,她把全部精神放在學生身上,就像是每一位學生的媽媽。

廖秀年女士將近半個世紀裡在教育崗位上,始終是抱著愛心、耐心和關心來教導孩子。她強調生活教育的重要,認為對孩子們應該以關心代替責罵,以鼓勵代替懲罰。她認為人總會有錯的,何況是孩子,打罵並不能使孩子心服,只會使孩子產生反感。每當學生犯錯或不聽話時,她會拉著學生的小手,輕聲的問他們,為什麼要這樣做?讓學知錯能改,奮發向上。

廖秀年的學生遍及海內外,在社會上都很有地位和成就,如前桃園縣長許新枝、前桃園市長陳添福、縣議員楊敏捷、現任桃園縣長徐鴻志等,都忘不了這位恩師當年給他們的愛心,時常問候這位認真負責的老師,每逢教師節、過年的時候,更有大批賀卡寄來,帶給她無限的溫情。

廖女士發起組織桃園市婦女慈愛服務隊,每人每月固定捐獻三百元作為愛基金,救濟需要幫助的人,每月固定捐省立醫院愛心床二床六千元、家扶中心助養費六千元,其他報載求助者,皆予慰問並捐獻,先後共達二百餘人。

廖秀年將全部的愛心奉獻教育及社會服務,將學校及社會視為自己的家,學生們便是他的子女,她經常幫助清寒學生,解決他們的困難,其事蹟遍及各地,她做好事是廣泛的,秉持勿以善小而不為的信念,有機會就積極的做,例如帶小朋友、老人過馬路,有時候路邊的果皮、磚塊,只要她看到了,就將它們移開以利大家行走。她就是這樣的人,所以「廖媽媽」、「廖姐姐」的稱號在桃園相當有名。

2004©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