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輯(1985年)

•袁鑫生 •陳五福 •張志通 •黃幼蘭
•廖學義 •石財郎 •釋宏量 •張雅玲
•吳繼釗 •黃振聲    
 袁鑫生澤被學子

在陽明山文化大學大倫館一樓樓梯旁,有個三坪大的小房間,裡面擺著簡陋的工具與用品,那就是本屆愛心獎得主之一袁鑫生的生活空間。

然而,他的愛卻超乎斗室而洋溢於外,使許多青年學子廣被其恩澤。

今年七十歲的袁鑫生,孤家寡人,以校為家,但熱愛、幫助青年學生不遺餘力,榮獲第二屆吳尊賢愛心獎,實至名歸。

◎熱忱幫助貧困學生
目前在文化大學擔任油漆技工的袁鑫生,早在十幾年前便默默進行善舉,文化大學校長鄭嘉武當時是應數系主任,他回憶著說,經常看到袁鑫生在休息室照顧老師,無微不至,而每天中午和晚上,也經常看到學生陪他聊天、吃飯,一經打聽,才知道他經常幫助一些貧困的學生,買用品、買食物照顧他們。

最難得的是,袁鑫生還以一萬元幫助過一位學生到日本留學,而他當時一個月薪水不過三百元,這種節衣縮食、克己助人的胸懷,實在難得。

因此,袁鑫生雖然孤家寡人,但每逢假日絕不寂寞,受惠於他的學生,都不會忘記來探望他,以愛心來回報愛心。

所以,得獎對袁鑫生而言是一項肯定也是勉勵,面對青年學回饋於他的愛心,社會給他的鼓勵,他將持續把愛心散播給每一位需要的人。

◎人人感念的「袁伯父」
文化大學教授沈文良表示,袁伯父雖為技工,收入微薄,但卻幫助了許多有困難的同學,協助他們完成學業或出國深造,其中一人在日本榮獲法學博士學位後,現已返國任教。

那個人就是沈教授,如今他對袁鑫生一直照顧有加,全心回饋。

「十幾年前,袁伯父拿出一萬元讓我到日本留學,後來還一直照顧我,他是個非常好的人,許多同學都接受過他的幫助。」沈文良一直強調。

據民國六十四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園藝系,目前從事導遊業的蔣真表示,她在「文化」念書時,袁鑫生是教授休息室的工友,因為會幫人看相,同學們下課常去找他,有時候和他一起吃飯,許多同學都把心事講給他聽。

蔣真說,同學們在畢業後,仍和袁伯父維持良好的關係,同學們成家立業,袁伯父都要親自參加盛會,有一回還從陽明山趕到高雄喝喜酒。

現任大千印刷廠老板的黃山嶽表示,他雖不是文化大學畢業的學生,但與袁鑫生也有七、八年交情,深覺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好人。

◎半生流離見多識廣
黃山嶽說,他和袁鑫生沒有親戚關係,經人介紹認識後,常一起聊天。袁鑫生對手相、面相、卜卦方面頗有心得,許多學生都喜歡找他,他也都熱忱的對待學生。

黃山嶽說,袁鑫生閱歷很廣,常能為學生解答問題,有時還會給予學生經濟上的援助。

袁鑫生前半生顛沛流離,民國卅六年共匪瘋狂屠殺百姓,多人被追趕陷入城牆壕溝中,袁鑫生在槍林彈雨中,奮不顧身地以繩索將他們一一救起。

來台之後,袁鑫生隨軍駐紮於台中烏日,平時常常協助百姓,遇有颱風豪雨造成災害時,更是冒著風雨,搶救百姓的生命財產,曾獲得其長官多次嘉勉。

退役之後,袁鑫生在文化大學服務達廿二年之久,因為經常幫助學生,而獲文化大學及校長讚揚。

半生戎馬生涯,袁鑫生曾被台灣日報讚譽為「他在第一戰場中奉獻了大半生之後,以餘生在第二戰場中作全力的奉獻,讓年輕一代成長、茁壯,他實實在在是一支燃燒自己,照亮別人的蠟燭」。

 陳五福造福盲胞
在宜蘭縣羅東鎮中正路一Ο八號,有座古典式建築物,那便是名聞全省的五福眼科醫院。

這家醫院的主持人陳五福博士,一生服務社會,造福盲人。溯自民國卅五年,當時陳醫師正值廿八歲盛年,毅然辭去了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的職務,回到故鄉羅東鎮,發揮拓荒者的精神,創辦了五福眼科醫院,經過將近四十年的慘淡經營,他的仁心仁術,不但使無數的眼疾患者重見光明,也使許多失去光明的人盲而不殘,重新肯定了生命的意義。

◎拓荒精神仁心仁術
目前,這所孕育著無限愛心的眼科醫院,共有醫護人員十餘人,每天遠從全省各地專程前往求醫的患者不計其數,甚至有來自海外的僑胞與異國的民意代表。醫院中有完善的設備與現代化的手術房,醫護人員們日夜辛勤工作,個個面露笑容,他們都恪遵著陳五福醫師親手訂定的工作信條,因而也都能敬業樂群,這些工信條是:「忍耐、自制、無私、慷慨、慈善、寬恕、高潔、善行、稱讚、道謝、微笑、短歌。」

由於陳五福是眼科名醫,深知一個人一但失去光明,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,其痛苦是難以形容的,為了造福盲胞,乃在民國四十七年,用個人的資金、財力、眼科醫院的固定收入,創辦了「慕光盲人習藝所」,對先天失明或延醫久治罔效的盲胞伸出愛心援手,習藝所的學生在為期兩年的學習過程中,一面學習點字、按摩等技能,一面以音樂、體育、行動訓練等課程,加強他們面對生活的信心,使這些失明的青年能憑藉獨立謀生技能,懷著勇氣再度投入那陌生、絕望,幾乎無法再去適應的社會。習藝所一度更名為「慕光盲人福利館」。

◎指導盲胞自立更生
民國六十三年五月,陳五福醫師為了著重盲生身心重建,又將「慕光盲人福利館」更名為「「慕光盲人重建中心」。六十八年並遷館址到冬山鄉秀永美路,佔地一千多坪,有八位教師,學生大約廿名,設備包括辦公室、按摩教室、電化語言教室、圖書室、資料室、餐飲室、康樂室、宿舍、交通車等,其他特殊設備如跑步機、訓練聽覺用的有聲乒乓桌,訓練嗅覺用的香花花園,盲人用的特殊算盤、點字、盲人秤、有聲計算機,一桌一椅都花下極大的苦心與龐大的經費。由於點字書籍缺乏,中心人員甚至自己打字,點字複印,裝訂成書,免費供應學生。也常發行點字月曆,免費贈送全國盲人。課程方面則包括了點字、國文、英文、日文訓練,以及公民、生理衛生、體育、按摩等科目。創設廿年,畢業學生已逾兩百人,在社會上都能自立更生,有優越不俗的表現。由於陳醫師的熱心社會公益與盲胞福利,犧牲奉獻,因此民國五十年和六十四年,曾先後兩次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。這份殊榮,得來並非偶然。

◎終生奉獻崇高理想
陳五福醫師有一個溫馨美滿的家庭,陳夫人連年女士本身是一位齒科醫師,曾在日本東京深造,為了支持陳醫師的理想,她放棄了自己的專長,在家裡相夫教子,是一位能幹而有效率的賢內助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任勞任怨地做「慕光盲人福利中心」的保母。

他們有三女二子,長女旅美,女婿是享譽異域的眼科名醫。次女也在美國,女婿是工程師。三女在台北,是一位鋼琴教師。長男曾在日本深造多年,專攻醫學攝影,現已學成返國,襄助父親「五福眼藥廠」的事業。幼子目前仍在美深造,每一位子女的教養都很成功。父慈子孝,因之在民國七十三年,當選羅東鎮的模範父親,接受全縣各界表揚。

基於陳五福醫師對社會的貢獻,十多年前,執政黨有意徵召這位社會賢達競選宜蘭縣縣長,但他以健康為由,婉謝了執政黨的好意。他強調:「環繞在我身邊的工作,不允許我抽身去涉足不熟悉的公職。」因此,決定留在本行,終生獻身盲胞的福利事業,和殘障同胞的明日遠景,這份執著與情懷,足以顯示陳五福的崇高理想。
 張志通默默行善

像一位充滿愛心的宗教家,中華外丹功研究學會理事長張志通,為使更多的人和他一樣享有健康的身體,數十年來,不斷指導小學生彈腿,以促進發育,並推展可去除百病的外丹功健身運動。在數十個免費指導大家健身的年頭裡,張大師犧牲了婚姻、犧牲了一切豪華、舒適的享受,默默行善,目前單是國內受惠於他的人,就有將近四十萬人。世界各地也有許多華僑或外國人士,因受他指導勤練外丹功而脫離病魔的糾纏,重獲健康。

◎默默行善持續不斷
「行善,就是要慢慢地、持續不斷地、默默地做!」張志通早在卅六年前,就已下定決心要為全世界人類貢獻心力;回想起民國卅八年,由台北調到瑞芳九份國小教書的情形,張大師記憶猶新地說,如果他推展彈腿與外丹功也算是愛心之舉,那麼,九份國小的那段故事,應該算是一切的開端吧!

民國卅八年九月到九份國小報到,張志通雖深為當地的優美環境所吸引,但學校教室設備破爛和學生們的懂國語,曾使他失望地想離開;結果經校長的懇切慰留,加上該校學生實在需要老師的指導,張志通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,和學生們做語言上的溝通,當他發現自己的心力,在學生們正確的國語發音中顯現出效果時,他開始對自己很有信心,同時,也急著為學生們謀求更好的求學環境。

師範畢業的張志通,在九份國小教國語、算術等學科,由於冬天教室窗戶殘缺不全,小朋友經常課上到一半就冷得發抖,所以他就帶著班上同學到漏水的大禮堂裡,站在一塊唯一乾燥的小小空間上練彈腿,幾分鐘之後,大家寒意全消,才又回到教室上課。

◎教小朋友練習彈腿
此後,張志通經常在平常課餘或體育課時,教小朋友練習彈腿。冬天過後,其他老師看見他的學生因為學彈腿,個個身體強壯,紛紛要求由他代上體育課,教大家彈腿。民國四十年,九份國小的校長即請他參加體育講習,擔任學校裡的專任體育老師。到民國四十五年,全校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,全部由他教彈腿、練身體。

張大師形容自己當年練功的情形時說,學校就像一座與世無爭的古廟,他則像是老和尚,為了全民的健康,不受干擾地每天勤練外丹功。民國五十七年,他被調往永和頂溪國小任教,全校老師都知道他體育教得好,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,張志通還是擔任體育老師。每逢假日,還有許多老師利用學校的大禮堂,跟著他學外丹功。

民國六十五年,省議員黃國展到該校參觀時,正好看到大師在教大家練彈腿,並且在場練彈腿的小朋友,個個體格挺帥身材修長。經過調查後,黃議員發現,彈腿對發育中的小學生相當有益。於是他向當的教廳長謝又華提出推展這項運動的議案,並邀集有關人員,前往頂溪國小看實際情況。民國六十七年,教育廳便決定利用寒暑假時間,舉辦中小學老師國術彈腿研習會,並聘請張大師負責指導。

◎推展健身的外丹功
目前,彈腿已被列為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推展的運動之一,全省各縣市政府也都將先後成立彈腿運動委員會,由於張志通對彈腿的推展相當賣力,民國六十八年,教育廳聘他擔任副研究員,開始負責推展另一項健身運動─外丹功。

傳授外丹功,主要是希望大家把身體練好,因此,每教一批學生他都會曉以大義,而學生們也都不負他所望,在享受大師的義務指導後,再回饋社會,免費地將外丹功傳授給更多的人;張大師引以為傲的表示,目前全省外丹功義務指導員已多達三千餘人,甚至有美國、日本、瑞士、義大利以及東南亞國家的華僑,專程回國學外丹功,然後再回去傳授給其他的華僑或外籍人士。

◎健康就是他的財富
雖然不是醫生,張大師的外丹功卻被受益者視為「神醫」,在數十萬因為練外丹功,身體情況轉趨健康的事例中,有膽結石不見、關節酸痛消除、腰腿神經酸痛消除、保持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、慢性肝炎痊癒、多年不孕婦女懷孕、癌症痊癒等許多令人滿意的效果。

大師的愛心,經常可由受益者惡疾痊癒的感謝狀或外國寄來的謝卡得知,穿著一向樸素的他笑著說:「行善是一大樂事,多年來我的財富就在我身上──幾套運動服和一付強健的體格;若說還有其他的財富,大概就屬那些因練外丹功獲得健康者的幸福人生吧!」
 黃幼蘭提倡母教

六十四歲的黃幼蘭女士,提倡母教婦德,從事家庭教育工作,數十年如一日,她工作的熱忱與衝勁,以及廿幾年來不曾中斷的愛心舉動,贏得吳尊賢愛心獎,可謂實至名歸。

黃幼蘭,山東濟南人,曾任中小學教員、訓導主任及幼稚園園長。民國四十九年發起成立「中國家庭教育協進會」,至今廿五年,對夫妻相處之道、子女教育之方、救濟貧苦婦孺、安排私生子、棄嬰等工作,不遺餘力。

◎個性爽朗賢慧果斷
黃女士,個性爽朗熱誠,這位身材高大、聲音宏亮、經常梳著中國式傳統髮髻的北方女性,令人折服的是她為社會工作付出的心力及領導才華,而眉宇間顯現的賢慧、高雅,襯托出她端莊、果斷的氣度。

從事婦女工作始於抗戰期間,她當時就負起戰地婦運民運工作,曾任綏遠省婦女會理事長、難童教養所所長等,曾因前線收容接送教養難童有功,而獲上級嘉獎。

來台後,以其私蓄致力於倡導家庭教育及貧苦婦孺的救濟工作,因此,「中國家庭教育協進會」每年都舉辦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動,如模範父親選拔、婚姻服務聯誼中心、模範兒童選拔,同時舉辦座談,主題包括婆媳相處之道、齊家報國之道、如何做個現代新女性、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等。

此外,該會也協助調解家庭糾紛、救助貧苦婦孺,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,對未婚媽媽及私生子女的照顧,為此,該會在內湖、花蓮、天母、新店、北投創辦的幼稚園及托兒所,都設立了「兒童之家」,每年舉辦慰問殘障孤兒聯歡大會,也頒發清寒獎金獎助學生。

◎兒童文學的創作家
她不僅是一位家庭教育專家,還是兒童文學創作家,其著作包括:曾拍成十六厘米電影的「孝感動天」,獲第一屆實驗電影金穗獎,以及仙瓶三兄弟、寶寶夢遊六國等,都是兒童津津樂「讀」的課外刊物。

此外,黃女士還獨資出版「家庭教育月刊」,內容針對教育子女方法、夫婦相處之道、家事新知、保健知識等,使更多人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。

這些年的服務經驗中,她記憶最深的是一位私生子,父母無力撫養,交由她安排給一個好人家領養。五年後,父母反悔想要回孩子,黃女士堅持不肯,乃遭其父母控告、威脅利誘,造成她很大的困擾,令她有善門難開、好人難做的感慨,但她一本其崇高理想,任何挫折都不曾讓她退縮。

黃女士還擔任文化協進會理事與常務理事廿餘年,現仍兼任該會宣傳處處長,自費奔走日、韓、美、加等國,出錢出力成立各地分會。對加強民間外交,促進文化交流,盡心盡力。

在協助青少年問題方面,許多被人認為是壞孩子的兒童,經過她輔導後,成為出色有為的人,是她最感安慰驕傲的事。

◎積極提倡三代同堂
黃幼蘭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她有三項提倡,雖因社會型態變遷而有所改變,但她仍一本初衷,希望喚醒社會大眾的注意。一是提倡三代同堂,一是反對墮胎合法化,一是提倡吃母奶。

黃幼蘭認為三代同堂的中型家庭,是提倡孝道的最好模式,現在小家庭普遍,年輕人對孝道觀念淺薄,置父母於不顧是違反孝道的行為。此外,反對婦女墮胎及提倡餵母奶,是基於母親應對子女負起責任及母愛,家庭才會幸福安樂。

黃女士育有三男四女,均已成家立業,長女宋后穎在北安國中任教。二女宋后楣獲美國東方藝術博士,現任職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。三女宋后玲任職故宮博物館,現赴美進修。四女宋后媛在美經商。長子宋后明,協助母親推行家庭計劃。二子宋后樑在加拿大,三子宋后君也在美,各有所成。

「中國家庭教育協進會」是一個民間團體,人力、財力、物力有限,最初是由黃幼蘭以私蓄來支撐,後來在名譽理事長于斌樞機主教領導下予以贊助,最近則面臨經費困難,所幸該會理監事均很熱心,因此繼續在推動家庭教育工作。
 廖學義服務殘障
桃園縣私立八德仁愛之家主任廖學義,從不計較酬勞,卅年如一日,而且自願留守值夜長達十二年之久,從無怨言,全心為殘障同胞服務。由於他的愛心奉獻,引起省社會處的重視,已核定該「家」為──台灣省私立八德殘障教養院,擴大發展社會福利救助事業,服務區域為中北部八縣市。

◎熱心服務不計報酬
廖主任於民國卅六年服務仁愛之家至今,從不計較報酬,卅八年如一日,為打理該中心伙食,每天早晨五點半趕往菜市場採購蔬菜,但均未報領加班費,且下班後尚需整夜留守,不曾間斷。

為促使殘障同胞能培養一技之長,服務社會,廖主任精心策劃設置殘障福利工廠,激勵殘障同胞踴躍參加技能訓練,改善其家庭生活品質良多。

更難能可貴的是,遇有殘障同胞要回家省親卻無交通工具時,他均以機車一一接送返家,其任勞任怨犧牲自我時間,發揮教養機構功能的精神,頗獲各界好評。

八德鄉鄉長李德水說,廖學義不但一心為推行殘障福利事業,他亙熱愛鄉里,貢獻力量協助社會發展,造福鄉梓,於六十九年十月榮獲省主席表揚。

邱逢圖董事長說,仁愛之家訓練不少殘障人才,除了廖學義細心指導外,亦得力於秘書鄭美仍共同協助,如今不少殘胞在外經營服裝店、鐘錶店,殘障者念念不忘仁愛之家的「功德無量」,真正造福了殘障同胞。

◎全心全力幫助殘障
廖學義為了要向政府提供改善社會福利之政策,曾於七十二年六月、七十四年三月赴日本、韓國考察智能不足教育與福利現況,對促進文化交流、國際合作及加強社會福利政策,頗有助益,並深獲上級之重視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廖學義對殘障同胞的關愛無微不至,他付出極大的耐心、愛心以及方法,對仁愛之家建樹良多,該院收容之院民從其姓廖者前後有十八名,極得殘障同胞之敬重。

獲頒「吳尊賢愛心獎」令他感到欣慰,但他認為這份殊榮應歸功於董事會以及鄭秘書的鼎力協助,他很謙虛的說,他只是盡本份工作而已。

◎頗受殘障同胞敬佩
廖學義說,人生以服務為目的,他能全心全力為殘障同胞服務,是因為家中的三男一女,完全由太太邱秀鳳一肩挑起教養責任,讓他沒有後顧之憂,所以他特別感謝太太一路來的默默支持。

服務八德仁愛之家歷時廿八個寒暑的廖學義說;「我從未為我個人事業及家庭操心,總是一心一意想幫助殘同胞,如何謀取一技之長,讓他們進入社會,成為有用之人,我心理就感到喜悅與滿足,那怕太太埋怨我老是『夜不歸營』。」

廖學義始終認為,社會上誰無子女,同樣是十月懷胎出生,卻因為父母對平時生活上常識的缺乏,往往在太太懷孕時,因病亂服藥,導致胎兒畸形,這是誰的責任呢?當我發現智障青年同胞時,令我心酸不已,設法把這些同胞訓練成專業人才,對社會能有所貢獻,是我決定從事這項工作的動機。

廖學義得到「愛心獎」,一家人均覺與有榮焉,廖太太說,先生能得獎,完全是因他付出「愛心與耐心」所獲致的成果。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上,大家都能付出「部分」愛心,那我們這個社會將會充滿活潑與祥和。

2004©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