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陳五福 •聖嚴法師 •孫越 •葉由根
•王貫英 •吳繼釗 •楊煦夫妻 •何明德
•王守信 •史可堯 •永蓮寺 •余任仰
•吳方芳 •吳富美 •吳尊賢 •吳碧霞
•陳淑麗 •陳寶珠 •傅約翰 •楊蔚齡
•蕭淑珍 •羅美枝 •魏海蓮 •嚴道
•羅慧夫 •鮑得勝.張麗英    

喜憨兒的守護天使
 蕭淑珍
蕭淑珍,曾任殘障社團義工,化工系畢業後原以為能教書、相夫教子,做一個平凡幸福的家庭主婦,不料第二胎生下先天腦性麻痺的女兒,從此改寫她以庇護智障兒為終身志業的人生!


為了女兒,她以「人溺己溺」的心組織了以家長為主的「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」,傾力為智障者義務規劃各項服務,更籌措財源首先完成「高雄市智障兒童玩具圖書館」,之後更與先生鄭國禎共同成立「喜憨兒基金會」,「喜憨兒」從此也成了一般民眾稱呼心智障礙者之代名詞。

民國86年首先在高雄開設了第一家「喜憨兒烘焙屋」,促成心智障礙青年能有工作機會並養成一技之長,讓他們從「被照顧者變成了服務者」,進而獲得自立更生的收入與尊嚴,也期使許多貧困的憨兒們能因此改善生計。基金會的規劃與善行很快地獲得銀行集團認同贊助,現在全省已陸續開設有15家「喜憨兒烘焙屋及烘焙餐廳」,每年提供300位憨兒工作機會與訓練。自從「喜憨兒烘焙屋」經營成功以來,目前全省有二十個以上的公益團體,相繼以相似的方式訓練身心障礙者,並積極改善工作站經營方式以增加訓練項目,提高自籌資金比例,同時也造福了無數身心障礙者。

之後她還成立「心愛清潔服務隊」,訓練智障青年各項清潔技能,由輔導員領隊,接受外界約雇;「殘障庇護工場」則由蕭女士多方尋找愛心廠商提供機具設備與技術,使許多中重度智障得以從事生產。同時她也翻譯國外殘障服務文獻,其規劃均廣泛參考先進國家實例,在國內多屬創新。如成立「喜憨兒社區庇護之家」,由愛心義工充當家長帶領智障者同住組成一個家庭,學會自己謀生,自己料理生活起居,讓智障兒的父母不再擔心往生後子女無人照應,無以維生。

基金會的同事形容蕭淑珍:對智障者的扶助規劃,她總是有無窮的想法,一旦認定可行,就會全力以赴,決不退縮!憑的就是這股對喜憨兒無盡的關愛與付出,2001年,美國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America(CAFA)特別致函蕭女士,邀請「喜憨兒基金會」成為美國慈善基金捐贈對象,是全國唯一成為該組織合格成員之身心障礙團體。

輪椅上的天使
 羅美枝
新竹聖心服務社,是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的羅美枝在民國七十二年創立的。迄今為止,聖心服務社在羅美枝的領導下,數不清已為多少位殘障朋友服務,更數不清為多少弱勢團體出過力了。

在八個月大的時候,罹患小兒麻痺症,造成她下肢癱瘓無法行走,在她十五歲以前,因為家境清苦,買不起輪椅,所有的行動,都是在地上用爬的去做,但她從來就不曾把這種不便視為不幸。

羅美枝說,在她廿三歲那年已經信了天主,在教友的鼓勵下,隨著大家到日月潭去玩,而這趟出遊,不但是她第一次遊玩的經驗,也使她立下將來只要有能力,一定要幫助其他行動不便的人,到各處去走走、看看的心願。

羅美枝永遠記得當時遊日月潭的情景,尤其是所有到日月潭玩的人,都會僱艘遊艇遊湖,並搭著船到湖心的光華島逛一逛,甚至到對岸去走走。

當時,有位教友表示願意揹著她乘船逛湖,但羅美枝說,她自認這樣做,會給別人帶來一些不便,因此毅然決定獨自留在岸邊欣賞風景。她表示,一個人留在岸邊欣賞風景,讓她發現大自然的美,更讓她發現一個行動不便的殘障者,也需要到戶外活動,跟群眾有所接觸,於是她就坐在湖邊把自己日後的努力方向與目標給決定了。

創立聖心服務社,羅美枝說,她的目的在為所有需要幫忙、需要服務的人提供最好的幫忙及服務,二十年下來,聖心社從剛開始的專為殘障人士提供最完備的服務做起,到現在推廣成為所有的弱勢團體服務,主辦一些可以增加殘障人士、弱勢團體生活能力的技藝講習,捐助亟需濟助的苦難人士,聖心社幾乎已是個無所不做的慈善團體。
二十年來,她總是覺得一個殘障者,都能把服務大眾的愛心發揮出如此驚人的成果,常人豈有不行之理?只要大家都以愛心為做人做事的出發點,社會上怎會有那麼多的暴戾事件?

無怪乎聖心服務社裡面的成員,有基督教徒、有天主教徒、也有佛教徒、道教徒,當然也有許多無宗教信仰的熱心人士。羅美枝說,只要有愛心,願意為社會大眾貢獻一己力量,都歡迎加入聖心社,一起為服務社會人群而努力。


台灣後山的白衣天使
  魏海蓮Helen Willms

 

加拿大人,民國46年,29歲的魏女士以基督教門諾會傳教士身份,到花蓮門諾會醫院擔任護理與公共衛生工作,推廣山地巡迴醫療。40多年來,足跡遍及花蓮台東各山地部落,教導衛生常識,改善生活習慣,推行家庭計畫並籌募基金,購買建材供原住民建造廁所與水溝,改善環境衛生;平日分送驅蟲藥給山地兒童,冬季則贈貧寒原住民衣物,以寶貴青春奉獻弱勢族群,魏女士真正做到「基督博愛世人」的不朽典範。



現代林則徐-推廣戒菸 拯救生靈
 嚴道

嚴道,也曾是是個老菸槍,會積極提倡禁菸,是因為53歲時一次菸害手術,使他失去部份右肺,他才真正了解到:吸菸真要命!從此展開反菸生涯。因此在好友董之英創辦基金會後,他即負責策劃戒菸、拒菸,進而成為禁菸的催生者。民國73年針對青少年和兒童,展開系列拒菸宣導;74年成立「拒菸聯盟」,號召一批熱心公益的演藝人員如孫越、張小燕、陶大偉等,擔任拒吸二手菸永久義工;75年發起拒菸月運動,喚醒拒吸二手菸的意識。由於他充滿使命感的積極推廣,才得以喚醒全體國人的菸害意識,因而贏得「現代林則徐」的美譽。

嚴道說,其實舉凡一切攸關兒童、青少年、老年人、婦女、成人的健康議題,都是「董氏基金會」努力的目標,只是創建之初,礙於人力、財力不足,才會從菸害防制開始著手罷了。

從60多歲後全心致力於公益事業的嚴道坦承,自己是在年紀大了才做公益,所以內心十分急迫,拼命想做許多事。因此他常自我期許並勗勉部屬:一個真正的公益人,「分秒必爭」是不夠的,必須要「秒秒必爭」即知即行,才是最佳服務典範。正因如此,晚年的他先後將多家公司結束營業,並把部分財產陸續捐給董氏基金會。也許就是這樣博愛、寬宏的氣度,使嚴道擔任許多服務眾人的公職團體的會長。基本上他對服務人群有一個很實在的觀念,就是要由近而遠、由內向外逐漸拓展。即是做社福之前,一定先要對自己的家人、朋友、同仁都很好之後,再向外延伸;否則捨近求遠,也僅是惺惺作態,扭曲慈悲行善的真正意義。

已於民國91年過世的嚴道,生前最大的願望便是希望能有善心人仕捐地,讓基金會蓋一座健康村,提供一個戒菸場所。對一位晚年才全心投入公益事業的人而言,嚴道真正實踐了他心想的:「在短暫的人生中,再美好、富裕的,再痛苦、貧窮的都將成為過去。因此我們都應珍惜生命,了解生命的真諦,盡力活在當下,也幫別人健康快樂地活著,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。」


用愛彌補人間缺憾的補臉天使
 羅慧夫
羅慧夫(Dr.Samuel Noordhooff),美國愛荷華州人,民國48年32歲時應馬偕醫院之邀,以醫療宣教士身分來台,在當時還是三輪車的年代,礙於設備與醫療器材不足,他不斷透過教會及各界協助,爭取美方各方面的支援,在馬偕服務的16年間,他創辦了全台第一個加護病房、燒燙傷中心、東南亞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(後來發展成「生命線」)、山地巡迴醫療車、小兒麻痺重建中心及唇顎裂中心…。民國65年,在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的力邀下,羅慧夫成為長庚醫院創院院長,又創下許多第一,包括顱顏中心、顯微中心、美容中心等。

民國79年,他以「一個唇顎裂手術只需要一到二個小時,可是卻可以重建孩子一生」的信念,率先捐款成立「羅慧夫顱顏基金會」,喚起世人重視人性尊嚴,也幫助無數唇顎裂暨顱顏患者。幫助過的貧困患者超過7千名以上!而他在長庚領導的整形外科更是名聞國際,遠從各國來台接受訓練的醫師達300位以上。

羅慧夫「視病如親」,對有些應回診而未回診的病人,他會打電話或寫信問候了解情況,如果是因為經濟問題未回診,他會代出旅費或診費,讓患者把病看好。一位女病友回憶到,6歲時因臉上有大片黑色印記而接受羅慧夫免費手術。「羅醫師叫我不要怕,睡一覺起來就好了。」「我因為害怕,不想開刀,就故意做禱告。沒想到羅醫師很有耐心地陪我做完禱告,送我進手術房。」她說第二次開刀,是在她唸護專的時候,也是羅醫師免費替她做。「我一直以為是馬偕出的錢,直到多年後,才無意中知道是羅醫師掏腰包幫我墊的。」如今她已是某家公司的總經理,她發心地以羅慧夫名義開設獎學金,想以羅醫師的愛心,繼續去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們。

40年來羅慧夫以「寧願燒盡,不願鏽壞」的堅毅意念醫遍全台,並以「醫師醫的不只是傷口和疾病,還有心靈上看不見的痛處」的理念,宣揚並落實「身、心、靈」全人治療的醫護觀念。他強調:醫者必須給病人愛與希望,這是醫療中最重要的一部份。「尊重病人,不當他們是一具病體,一串病歷號碼,而是一個有感覺、需要關愛的人,除醫療外,醫師有責任盡可能地幫助病人得到最好的照顧。這個想法簡單,卻不易做到。」這是他傳授給醫學生與年輕醫師,良醫應具備的觀念和典範。他深信「Love Makes Whole.」,中文譯成「愛能彌補」,我們或許也可譯為「愛成圓滿」。因為生命一定會有殘缺,只有用愛來彌補,人間才能成就圓滿。


感同身受,同心滅毒
 鮑得勝/張麗英
鮑得勝牧師是義大利籍的美國人,服役於美軍時,在台結識花蓮籍的太太張麗英。在美婚後,兩人先前染上吸食各類毒品的惡習不改,在長達七、八年的靡爛生活後,終因醫師宣布其妻因此不能生育而覺醒,兩人並在基督教醫師引進下到教會聽道:「世上每個人都有罪,但有罪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敢面對現實在主面前悔過。」之後心中深受感動,對以往所做種種感到愧疚,於是在宗教信仰的鼓勵下,竟在三個月內奇蹟似的戒毒成功,多年後更奇蹟似的得育一子。在深感不被毒品綑綁的人生是多麼自由和美好,及讚嘆上帝力量無比奧妙之餘,他們深切的希望其他深受毒害的靈魂能得到解脫,所以決心投入無怨無悔的反毒事業,將大愛和主的恩典傳播給更多需要的人。

於是他們決定回到戒毒資源更匱乏的台灣,先後從新店租房幫青少年戒毒,到民國74年落腳花蓮窮鄉僻壤的秀林鄉創立「主愛之家」,生活雖清苦到連廁所都是克難式搭建,燒熱水還要出去撿柴枝,狹窄的屋舍也只夠擠二十多人,但夫妻倆無不默默以無比的愛心與耐心,輔導協助這些病發時更需照顧的「病患」,並視如家人般與他們朝夕生活一起,因此戒毒成效十分卓著,至今受惠者無數。現在輔導對象還包括家庭破碎導致行為偏差的邊緣青少年,正著手在輔導戒毒中心旁募款籌建學園式中途之家-「凱歌園」,還可供家長前來探親住宿用,和接受親職教育的「永不放棄家長聯誼會」的活動地點。

2004©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