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雖然我們無法以經濟效益來評估他們能回饋社會多少,但是幫助每個人發展潛力,實現自我的價值該用另一種標準來評量。」
當你有100多個孩子要照顧時,你能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嗎?新竹市天主教「仁愛啟智中心」教務組長陳寶珠不但記得,而且還熟知每個孩童的特性和狀況,她說:「這樣我才能隨時注意到,怎樣的幫助對他們最好。」
18年前,陳寶珠赴美專攻特殊教育,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,選擇的不是大學講師,不是有保障的政府機關,佩著「歸國學人」的光環,她踏進「仁愛啟智中心」。「當時的仁啟教室中只有灰牆和殘桌破椅,學童用的無非是善心人士送的二手貨,和設備新穎的美國殘福機構相比,簡直可用『難民營』形容。但是,我留下來了。」陳寶珠回憶道。
當年,一個留美學人一頭栽進這樣的「難民營」,親友都認為是自毀前程,但陳寶珠卻不以為意,因為她深深受到創辦人葉由根神父的感動!「當時,面貌慈祥的他以殷切的語調對我說:『我正在找一位特殊教育專家呢!』」面對老神父的邀請,她熱淚盈眶,而且覺得台灣人真丟臉,為什麼我們自己的責任,要由外國老神父來肩負?「民族自尊心使我決定接下教務組長的職務,我相信靠本地的資源,我們可以把事情做好。」
在中心創辦初期,陳寶珠運用特教的專才,親自教導院童,改善了仁啟智障兒的教育品質;現在她則是積極地培育師資,經過努力,已有六位碩士級特教老師加入。對於所做的一切,她只是謙稱:「是這群可愛的學生帶給我許多歡笑和啟示,讓我知道自己有愛人的能力,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工作。」自喻為「墾荒者」的她,數十年來的耕耘的確走在國人觀念前。在國人尚未重視殘福硬體設備時,看到有適合的,她總會想盡辦法買回來,只為「看到孩子使用新器材的歡喜笑容。」至今院生甚至可以用觸摸式螢幕與電腦溝通;而在多數機構仍停留在「收容」階段時,她早已致力智障者走入社會有所貢獻,目前的就業輔導工作也已上軌道。她相信「智障者不是二等公民,幫他們發展潛力,實現自我價值,有尊嚴地活著,是我們的責任!」
對於所做的一切,她只是謙稱:「是這群可愛的學生帶給我許多歡笑和啟示,讓我知道自己有愛人的能力,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工作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