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陳五福 •聖嚴法師 •孫越 •葉由根
•王貫英 •吳繼釗 •楊煦夫妻 •何明德
•王守信 •史可堯 •永蓮寺 •余任仰
•吳方芳 •吳富美 •吳尊賢 •吳碧霞
•陳淑麗 •陳寶珠 •傅約翰 •楊蔚齡
•蕭淑珍 •羅美枝 •魏海蓮 •嚴道
•羅慧夫 •鮑得勝.張麗英    

從絢爛回歸平凡的義工模範生
 陳淑麗
從過去多彩多姿的模特兒生涯,陳淑麗「轉行」投入社會服務工作已經十多年。其實只是無意中在一次義賣中,當她很努力地去幫一些需要的人遊說,或在馬路上吆喝義賣,她覺得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快樂。那種快樂不是賺了很多錢,或者是擁有很多東西的那種快樂,她也說不上來,之後漸漸地就很高興去參與這些慈善活動。也很自然的把那些能賺錢的活動或工作推掉。最糟的是很多人懷疑她的動機,以為她是在沽名釣譽,要不然在算計什麼,有什麼計劃的。以前常有人用異樣的眼光說她:這個瘋子不知沒事在忙什麼?好奇她為何會從一個很絢爛的環境走向平淡的義工?而來自澎湖的她總是說:我只是回到原來的我,重新找回血液裡我認為最明亮、最乾淨的那種東西。

悟這個理,是她有次去蒙古,從烏蘭巴托到鄰近省大概坐了十五個鐘頭的四輪傳動車,顛到一個常斷水斷電的小地方,忍受了三天沒有洗澡洗臉。直到碰見一個跟她同年的社工笑著對她說:我一個月來一次,一次差不多十天。她想想我只不過待幾天,什麼時候再去不知道,而那位社工卻是把它當作是個長期的工作,使她深受感動。她發現人不分貴賤,只要是自己心甘情願,就會有力氣去走,去做。而能幫忙需要被幫忙的人,是件很有福報的事。她相信:別人能,她也能!


十幾年走下來,從開始坐計程車時抽煙的司機會趕她下車,到現在坐計程車時人家不要收她的錢。她欣慰地說:我高興的不是人家不收錢,我在乎的是別人怎樣看待妳,那種被敬重的感覺,真好。

她又說: 20幾歲時,我就會擔心老了沒錢怎辦;現在50多了,一萬多還覺得有剩。我認養了一堆孩子,我還在計劃再增加一點點,每個月把那些孩子的費用寄出後剩下的,好像還蠻夠的!生活,真的可以是很簡單的一件事。凡事平常心看待,生活的歷鍊並沒在陳淑麗臉上留下太多痕跡,她說:「當義工之後,反而覺得愈來愈年輕、體力愈來愈好呢!」笑談仍愛美的陳淑麗看著自己的手說:「過去這雙手經常做珠寶示範,現在他們雖不再白皙、細嫩,但因為幫助過許多人而顯得更好看了!」
陳淑麗認為,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,人就會愛計算,有計算然後就會爭奪,然後人心變得冷漠,彼此防範。所以她鼓勵大家反冷漠,多對陌生人主動付出善意,對弱勢付出關懷,讓我們的社會更溫暖些。尤其在成為終身義工後的她承諾,她會用一輩子的熱情為人類為社會付出關懷,讓心永遠持續著慈愛的溫度!



不戀安逸名利,一心為特教墾荒
 陳寶珠
「雖然我們無法以經濟效益來評估他們能回饋社會多少,但是幫助每個人發展潛力,實現自我的價值該用另一種標準來評量。」

當你有100多個孩子要照顧時,你能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嗎?新竹市天主教「仁愛啟智中心」教務組長陳寶珠不但記得,而且還熟知每個孩童的特性和狀況,她說:「這樣我才能隨時注意到,怎樣的幫助對他們最好。」


18年前,陳寶珠赴美專攻特殊教育,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,選擇的不是大學講師,不是有保障的政府機關,佩著「歸國學人」的光環,她踏進「仁愛啟智中心」。「當時的仁啟教室中只有灰牆和殘桌破椅,學童用的無非是善心人士送的二手貨,和設備新穎的美國殘福機構相比,簡直可用『難民營』形容。但是,我留下來了。」陳寶珠回憶道。

當年,一個留美學人一頭栽進這樣的「難民營」,親友都認為是自毀前程,但陳寶珠卻不以為意,因為她深深受到創辦人葉由根神父的感動!「當時,面貌慈祥的他以殷切的語調對我說:『我正在找一位特殊教育專家呢!』」面對老神父的邀請,她熱淚盈眶,而且覺得台灣人真丟臉,為什麼我們自己的責任,要由外國老神父來肩負?「民族自尊心使我決定接下教務組長的職務,我相信靠本地的資源,我們可以把事情做好。」


在中心創辦初期,陳寶珠運用特教的專才,親自教導院童,改善了仁啟智障兒的教育品質;現在她則是積極地培育師資,經過努力,已有六位碩士級特教老師加入。對於所做的一切,她只是謙稱:「是這群可愛的學生帶給我許多歡笑和啟示,讓我知道自己有愛人的能力,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工作。」自喻為「墾荒者」的她,數十年來的耕耘的確走在國人觀念前。在國人尚未重視殘福硬體設備時,看到有適合的,她總會想盡辦法買回來,只為「看到孩子使用新器材的歡喜笑容。」至今院生甚至可以用觸摸式螢幕與電腦溝通;而在多數機構仍停留在「收容」階段時,她早已致力智障者走入社會有所貢獻,目前的就業輔導工作也已上軌道。她相信「智障者不是二等公民,幫他們發展潛力,實現自我價值,有尊嚴地活著,是我們的責任!」

對於所做的一切,她只是謙稱:「是這群可愛的學生帶給我許多歡笑和啟示,讓我知道自己有愛人的能力,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工作。」


小兒痲痺的庇護者
 傅約翰
民國58年傅約翰牧師奉美國總會之命來台創立「阿尼色弗小兒麻痺之家」,照顧罹患此病的不幸兒童。當時他發現就學就醫的資源大多集中在西部,於是毅然決定舉家來到當時資源非常缺乏,俗稱「後山」的台東卑南鄉。開辦之初全靠美國基督徒們的愛心奉獻,才得以陸續興建。施工期間,傅牧師和物理治療師陳金枝仍馬不停蹄的深入山地部落,尋訪有小兒痲痺患者的家庭。

過去觀念偏狹,小兒痲痺兒童的父母深怕子女被恥笑,常把他們關在家中任其爬行。城鄉如此,何況在落後的山地小村的這些小朋友,更是注定要被放棄!然而因為上帝的愛,使傅牧師不願放棄他們。初期傅牧師只能以美國教會的月俸維持院內開銷,有時拮据到員工薪資都無法按月支付。為籌募院童的醫療復健費,每當傅牧師返美時,常奔走於各教會募款,因而使許多院童能經由手術拄著枴杖行走,終結在泥地上爬行的慘澹歲月。甚至發現打球能帶給孩子們快樂自信時,他就購置了一塊果園闢為運動場用。在鋁棒擊球「鏗」的一聲中,孩子們找回屬於他們年紀應有的歡笑無憂!


隨著醫療衛生的改善,小兒麻痺罹患率大為降低,但傅牧師又發現許多遭受家庭變故缺乏照顧的小朋友,同樣地極需要幫助安置,於是開始收容問題家庭的小孩,並於民國69年更名為「阿尼色弗兒童之家」。這個家雖能讓孩子生活不愁衣食,但他們的心靈仍感空虛;每個孩子雖然需求不同,但都同樣的需要愛。這些難題傅牧師夫妻了然於胸,所以25年來他們無悔的全心付出,希望能以上帝無盡的愛,為孩子們填補出一個圓滿的人生。

民國83年,傅約翰夫妻返美。目前,「阿尼色弗」正專為受虐兒設置的緊急庇護中心-「鳴和園」的興建努力。希望為更多不幸的兒童建一個溫馨的家,讓他們能夠在這裡安心長大。

註:阿尼色弗-人名,聖經中熱心助人的良善使徒;含有「家」之意。


人道救援,獻身難民營
 楊蔚齡
楊蔚齡,兒時曾因家裡失火受鄰里幫助脫困,因此從民國69∼78年的學生時代,就先後加入119與紅十字會,她同時也是少年法庭的義務觀護人,也是七個智障兒的導師。因體認到「物質是虛幻的,只有生命的光和熱才是具體的」,多年前她放棄高薪的空姐工作,隻身前往中泰邊界的難民營,或教導文盲兒童讀書認字,或照料醫院病患,服務長達4年。期間並為文報導,也得到國內廣大同胞慷慨捐款,及衣物、書籍等濟助回應。本著「重視生命、思考人的價值,勇於面對問題」的理念,到最少人去的地方救難,楊蔚齡為現代青年從事人道救援樹立可敬的典範。

2004©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.